这几天,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自费在《华尔街日报》刊登整版广告,将这家曾市值逼近500亿美元的运动服饰巨头比作“正在失事的飞机”。
实际上,这位哥们在离开公司之后,已经多次公开炮轰lululemon,看来是怨念颇深。
不过,lululemon本身这两年的股价表现也确实一般般,数据显示,自2023年股价高点516美元跌至2025年10月的173美元,跌幅超66%。
Wilson表示,lululemon的品牌价值已蒸发近半,根源在于管理层为追逐短期财务指标,牺牲了产品创新与高端定位。
对于Wilson的公开发难,我们其实并不太理解,但从某种角度来看,Wilson说的也没错,lululemon这家公司确实已经与创始人阶段的情况大不相同了。
当然了,我们依旧认为,已经无法左右公司发展的Wilson,可能只是为了找找存在感,发泄发泄情绪而已。
Lululemon的崛起其实也并不容易,在1998年创立之初,Wilson瞄准瑜伽女性对专业服饰的空白需求,以高延展性面料、精准剪裁和社区化营销,打造出颇为独特的生活方式符号。
品牌的核心用户——被定义为“超级女生”(Super Girls)——不仅为产品买单,更成为品牌文化的传播节点。
这种高度聚焦的策略,使其在2010年代实现年均20%以上的营收增长,并在2021年市值一度超越阿迪达斯。并且,lululemon一举把瑜伽服这个小众品类实现了日常化穿搭。
不过,自2018年新任CEO Calvin McDonald上任后,公司转向“泛运动”战略,试图通过男装、鞋履、童装乃至智能健身镜Mirror实现多元化。
其中,2020年以5亿美元收购Mirror,被Wilson斥为“浪费近10亿美元的昏招”;2024年与迪士尼的联名系列虽短期售罄,却被批“稀释高端调性”。
更关键的是,lululemon的产品创新节奏明显放缓。据Wilson透露,早期团队可在9个月内推出革命性面料,如今因财务导向的决策机制,新品开发周期拉长至两年,设计趋于保守,“用算法选品、重复畅销款”成为常态。
这种战略转换直接反映在公司的业绩结构上,lululemon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整体营收同比增长7%至25.3亿美元,但增长几乎全由国际市场驱动——其中,大中华区收入同比激增25%,同店销售增长17%;而美洲市场营收仅微增1%,同店销售下滑4%。
北美作为核心市场陷入停滞,主因正是产品缺乏新意与消费者审美疲劳。管理层在电话会上承认,Scuba、Softstreme等经典系列已显疲态,而新推的Loungeful、Big Cozy等休闲品类尚未形成替代效应。
另一方面,公司的库存压力正在加剧。截至2025年Q2末,库存达17亿美元,同比增长21%,增速为营收的三倍。为去库存,品牌不得不加大折扣力度,甚至进驻奥特莱斯渠道——这一举动进一步削弱其高端形象。
此前Wilson就已经吐槽,“Lululemon本应是运动界的苹果,现在却快变成第二个Gap。”
Wilson的愤怒,显然不仅源于公司战略的偏差,更因为自身已经无法接入公司的运营管理。
在2014年,Wilson在一次股权交易后失去董事会投票权与提名权,尽管截至2025年初仍持有8%股份(约1070万股),但已无法参与决策。也就是说,lululemon的创始人本身已经出局了。
在lululemon,董事会逐渐由财务与运营背景人士主导,多位元老级设计师离职,首席创意官职位设立后又迅速空缺,产品决策权落入商品经理之手。
Wilson认为,这种“财务型治理”模式短期内推高了规模与利润率,却掏空了品牌内核。当设计遇阻时,管理层选择“让MBA接管”,而非信任设计师的直觉。结果是产品同质化加剧,差异化优势减弱。
与此同时,lululemon所处的外部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。可以发现,Nike凭借全品类矩阵与文化联名持续吸引女性消费者;Alo Yoga以“纽约上东区”美学抢占高端瑜伽市场,2022年销售额已破10亿美元;Gap旗下Athleta则以平价包容路线蚕食中端客群。
总体来看,lululemon在瑜伽裤品类的先发优势确实也在被快速稀释。
面对创始人炮轰,管理层回应称“Wilson十年未参与运营,观点有误”,并继续推进数字化与国际扩张。
「蔚然时尚」认为,lululemon的管理层的数字化和国际策略其实没有太大问题,只不过创始人的产品创新方法论没有沉淀下来,这可能会导致lululemon在不断做大的同时,变得“没那么酷了”。
不过,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:2025年至今lululemon股价下跌55%,远逊于同期上涨超10%的标普500指数。Jefferies等机构纷纷下调评级,质疑其增长逻辑。
lululemo的很多问题,可能来自于创始人与高管之间的摩擦,否则我们认为,lululemo其实是能够在做大做强的同时,保持产品创新领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