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与消费周期波动,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 LVMH 第二季度业绩表现继续承压,核心部门录得三十年来的最差表现。

昨天,LVMH 发布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:集团销售额为 195 亿欧元,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下滑 4%,略低于市场预期的 -3%。其中,被视为 “压舱石” 的核心业务——时尚与皮具部门(Fashion & Leather Goods,下称 F&LG)销售同比下跌 9%,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-7%,也是近三十年来的最差季度表现。

图片

图片来源:LouisVuitton

集团管理层也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罕见承认,这场失速的根源在亚洲,尤其是中国。

作为 LVMH 贡献利润最多的部门,F&LG 不仅代表着Louis Vuitton与 Dior 等大型奢侈品牌的风向,更是一众投资者判断集团走向的核心指标。然而,这一次,该部门的收入增速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,且跌幅正不断扩大——从一季度的 -5% 进一步恶化至二季度的 -9%。

据投资银行 估算,中国消费者在第二季度的消费同比下滑达 19%,远高于第一季度的 -11%。其中,日本市场受冲击尤甚,销售同比暴跌 28%,创下近年来最大单季跌幅,反映出不仅是本地消费者,赴日游客的奢侈品消费也在集体减速。

这说明,即使 Louis Vuitton 与 Dior 仍 “略优于集团平均水平”,品牌力也难以逆转整体结构性疲软的趋势。当销量驱动减弱、价格上调空间有限,“三高”(高单价、高毛利、高频曝光)的打法正在遭遇天花板。

中国复苏缓慢,

海外旅游消费失灵

LVMH 的中国问题,远不止线下销售疲软。

过去一年,集团寄望于中国出境游复苏带动亚太市场回暖,然而现实远比预期冷淡。LVMH CFO 表示,中国消费者的支出出现 “结构性回流”,表现较第一季度有所改善,从低双位数降幅收窄至中单位数,但整体复苏幅度仍有限,即本地消费有所恢复,但远不足以抵消在日本、香港等地的消费下滑。

他进一步指出,第二季度的销售下滑并非价格或品类结构问题,而是 “由销量大幅减少所导致”。换言之,是 “没买”——而非 “买贵了” 或 “买错了”。这背后反映的,是更为深层的宏观信心不足: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海外,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奢侈品消费欲望正在冷却。

尽管营收不及预期,LVMH 上半年整体经营利润为 90 亿欧元,略超市场预期,利润率维持在 22.6%。这得益于集团对成本的严格控制——F&LG 部门的市场费用削减 2%,行政管理费用减少 5%,整体运营费用被压缩至合理区间。

不过,这种 “利润守得住” 的表象,其实是 F&LG 收入下滑导致毛利率稀释、产能利用率下降的 “代偿式节流”。二季度该部门的利润率降至 34.7%,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,显示结构性压力已开始侵蚀盈利能力。

图片图片

图片来源:Louis Vuitton

更令人担忧的是,即便通过压缩开支保住利润,投资者预期已被重新定价。根据华尔街最新估算,LVMH 2026 年每股收益将同比下降 2%,市盈率调整后为 19.9 倍,市场对其增长性不再给予溢价。

其他板块分化明显,

Sephora成 “意外之喜”

除了F&LG外,其他业务板块表现呈现高度分化:

·香水与化妆品(+1%)、钟表与珠宝(+0%)

整体业绩符合或略超预期。Tiffany 的门店翻新计划持续推进,三分之一门店已采用新概念并表现优于旧模型。

·葡萄酒与烈酒(-4%)

整体仍在下行,尤其是干邑,受中美关税政策与需求不确定性拖累。不过香槟与葡萄酒板块出现边际改善。

·精选零售(+4%)

成为本季亮点,Sephora 在美洲、欧洲与中东市场持续抢占份额,特别是在英国等新兴市场表现强劲;DFS 则通过削减成本提升了盈利能力,但香港与澳门的客流依旧低迷。

这凸显出品牌组合的抗压能力,也进一步揭示了:在大牌皮具疲软之际,集团能否通过多元板块弥补 “核心熄火” 的真空地带。

展望下半年,LVMH 并未提供具体业绩指引。管理层提醒市场注意 “基数效应”——去年中国消费者从 7 月开始回暖,预计三季度将面临相对容易的同比基数;四季度则将重现美国市场在大选后 “短暂回弹” 的情形。

不过 LVMH 也清晰指出,能否实现增长并不取决于品牌自身动作,而取决于宏观经济回暖的 “速度与广度”。这一表态或许是本次财报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:奢侈品已进入低增长周期,品牌能做的是把控成本、维稳利润,而非幻想复刻疫情后的一轮轮 V 型反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