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使放在全球快时尚零售赛道来看,Shein依然是那个备受瞩目的焦点。

2025年10月14日,新加坡会计和企业管理局披露了Shein新加坡总部的2024年财报,营收突破370.4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20%。但高增长背后,净利润却不增反降,同比下滑15%至10.99亿美元。

图片

这份成绩单揭示出Shein面临的深层挑战。销售费用激增30%至53.2亿美元,资产总额同比飙升70%以上至152.7亿美元,这家跨境电商之王正经历着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尴尬。

利润波动背后的运营真相

从Shein新加坡总部近四年的利润数据可见端倪:2021年1.97亿美元、2022年6.33亿美元、2023年12.98亿美元、2024年11亿美元。2024年的净利润下滑,与此前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。

表面看,销售及市场费用激增是直接原因,2024年Shein在此投入达53.2亿美元,较2023年的41亿美元增长近30%。但业内人士透露,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海外市场的竞争加剧。

Shein赖以成名的“小单快反”模式(首批生产仅100-200件测试市场)虽能降低库存风险,但面对亚马逊等竞争对手的正面价格战,Shein不得不持续加大营销投入以维持市场份额。一位长期与Shein合作的跨境电商从业者表示:“海外电商平台的先发优势让Shein逐渐‘踢到铁板’,摸到了‘天花板’。”

在供应商关系上,Shein实行“双周结”账期,短于行业普遍的90天,但会提供资金支持工厂改造,形成深度绑定。这种紧密的供应链管理曾是Shein的护城河,如今在激烈竞争下却显得成本高昂。

全球化博弈中的身份困境

2021年,Shein把核心业务和总部搬到新加坡,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。新加坡的“发展及扩张激励计划”针对超出基准收入的部分适用5%的超低税率,相比中国的25%企业所得税,有着明显的财务优势。

然而,这种略显“投机”的安排,导致了其身份尴尬。一位接近Shein公司内部的业内人士透露:“高管多次强调Shein‘不是中国企业’,但其超70%商品产自广东,核心团队多为中国公民。在欧美市场,它仍被视为中国企业;在中国,由于总部搬至新加坡,又难以获得本土认同。”

这种身份困境在具体业务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挑战。今年,Shein在欧盟因违规收集用户数据被法国数据保护机构CNIL开出1.5亿欧元罚单;计划于11月在巴黎BHV百货开设法国门店引发多方抗议。

如今,有消息称Shein正考虑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,此举被外界视为推进香港IPO的权宜之计。此前,Shein尝试在纽约或伦敦上市均受阻,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审查趋严,英国则因供应链劳工问题对其上市持搁置态度。

上市迷局与股东棋局

Shein的上市道路可谓一波三折。从纽约、伦敦辗转至香港,不断错过海外电商的热潮,其公司估值从1000亿美元峰值缩水至约500亿美元。

Shein的主要股东包括创始人许仰天(持股37%)、联合创始人苗苗、任晓庆、顾晓庆,以及红杉中国、老虎环球基金等机构。其中,创始人许仰天已取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;联合创始人苗苗在2024年新增786万股,持股达1354万股,远超其他合伙人。

如果香港上市成功,Shein预计可募集约970亿港元,成为2025年港股最大IPO。但据一位财经记者透露:“港交所对Shein的上市审核异常谨慎,因其业务涉及数据跨境、税务合规等敏感问题,目前递表三个月仍无进展。”

即使成功上市,Shein仍面临三大长期风险:地缘政治软肋、供应链集中度过高,以及快时尚行业固有的用户忠诚度难题。一位长期观察Shein的券商分析师表示:“Shein的挑战在于,既要维持高增长,又要平衡利润与合规。上市不是终点,而是更严格公众监督的开始。”

浮沉启示录

Shein的总部归途,折射出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集体困境。新加坡总部虽带来短期财务利益,但长期面临全球监管反弹。企业要在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,坚持“长期主义”,拥有稳定的大后方才能在海外市场上披荆斩棘。

从商业本质来看,Shein的“小单快反”模式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,其成功看似是海外市场的红利,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体系孕育出的物种。放弃这种“根基”而奉行骑墙主义,指望在地缘冲突下独善其身,显然不太现实。

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”对电商平台而言,后端的供应链是“重”,前端流量是“轻”。Shein的命运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浮沉启示录,更是全球跨境电商合规化转型的试金石。

若能成功上市并化解监管危机,未来扎根中国帮助更多企业出海,将是互联网行业和中国经济的一大幸事。但若失利,则揭示单纯依赖海外流量而吃中国供应链红利的模式终有尽头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Shein的选择将影响整个出海赛道的未来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