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国际快时尚巨头Shein接连遭遇欧盟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罚,引发全球商业界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。2025年7月,法国消费者监管机构以"误导性定价行为及未经证实的减排承诺"为由,对Shein处以4000万欧元罚款;时隔不久,意大利竞争管理局(AGCM)再次出手,以"虚假绿色声明"为由,对运营Shein欧洲业务的Infinite Styles Services公司处以100万欧元罚款。短短一个月内两次重罚,且均涉及环境声明的真实性问题,不仅凸显了Shein在可持续发展宣传与实践中存在的深层矛盾,更折射出欧盟在绿色监管领域的执法力度正持续升级。与此同时,《London Daily》8月16日的报道显示,欧盟委员会已正式启动对Shein消费者保护合规性的全面调查,并同步推出针对性监管工具以确保其符合欧盟标准——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明确信号:欧盟正以系统化、常态化的监管手段,强化对跨境企业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全链条核查。

1.虚假绿色声明的具体表现与监管逻辑

意大利竞争管理局的调查报告详细揭示了Shein在绿色宣传中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。其一,部分产品被宣称具有"完全可回收性",但经核查发现,这些产品的面料成分与工艺设计根本无法满足全流程回收要求,所谓"可回收"仅针对产品某一局部部件,存在明显的概念偷换与范围误导。其二,在多款服装系列的宣传中,Shein夸大了"可持续材料"的使用比例,通过模糊"纤维原料可持续性"与"成品可持续性"的概念边界,让消费者误认为产品整体符合环保标准,而实际检测显示,其可持续材料的实际占比仅为宣传数据的30%-50%。其三,宣传内容片面强调"绿色纤维"的使用,却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避而不谈——从原料种植过程中的农药使用,到印染环节的污水排放,再到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,这些关键环保指标均未在宣传中体现,构成了对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误导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Shein此前承诺"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%",这一目标不仅未配备清晰的基线数据与阶段分解指标,更与实际排放趋势形成直接矛盾。监管机构披露的信息显示,2023至2024年度,Shein的全球碳排放总量反而出现同比增长,这使得其减排承诺沦为缺乏实践支撑的"漂绿营销"。这种"承诺与行动背离"的现象,正是欧盟监管机构认定其"误导性"的核心依据。

从监管逻辑来看,欧盟对绿色声明的核查已形成"声明-证据-趋势"的三维评估体系:不仅要求企业的环保宣传有即时证据支撑,更要求其长期承诺与实际行动趋势保持一致,避免出现"嘴上减碳、实际增碳"的自相矛盾。这种监管思路的转变,标志着欧盟对"漂绿行为"的治理已从"静态合规"转向"动态跟踪",从"单一声明核查"升级为"全周期履约评估"。

2.欧盟绿色监管的法规演进与执法特征

在Shein被罚事件中,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是监管依据的法规适用问题。多数媒体报道提及Shein违反了欧盟2005/29/EC指令,但深入分析可见,该指令的核心是规范B2C商业交易中"不公平商业行为",涵盖虚假广告、误导性定价等一般性商业违规,并未针对"绿色声明"作出专门规定。这意味着,监管机构是在现有法规框架下,将"虚假绿色声明"纳入"误导性商业行为"的范畴进行处罚,反映出在专门性法规缺位的情况下,欧盟仍决心通过扩大解释现有法律条文,强化对绿色宣传的约束力度。

事实上,欧盟曾计划推出专门针对绿色声明的《绿色声明指令》,但2025年6月欧委会一度透露可能撤回该提案,引发外界对绿色监管松动的猜测。然而,从Shein接连被罚及欧盟委员会启动全面调查的行动来看,这一提案的搁置更可能是为了优化内容——通过简化企业合规的行政负担、明确声明验证的标准流程、细化不同行业的披露要求等方式,让最终出台的法规更具可操作性与针对性。可以预见,未来该指令正式发布后,欧盟对绿色声明的监管将进入"专门法+一般法"的双重规制阶段,形成更严密的法律网络。

这种监管趋势呈现出三大特征:一是执法主体的协同化,从单一国家监管机构转向欧盟层面与成员国的联动执法,此次意大利处罚与欧盟委员会调查的衔接正是例证;二是处罚力度的阶梯化,从首次违规的警告到重复违规的高额罚款,再到可能的市场准入限制,形成渐进式惩戒体系;三是合规要求的透明化,通过发布指引性文件、公开典型案例等方式,让企业清晰了解绿色声明的边界与标准。

3.对中国出海企业的多维启示与战略建议

Shein的连续被罚事件,为中国众多出海企业敲响了合规经营的警钟,尤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下,如何平衡绿色营销与合规要求,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中不可忽视的课题。

绿色声明:从"营销工具"到"合规底线"的认知转变。

中国企业首先需要确立的原则是:不做虚假声明比做不完美声明更重要。在绿色消费趋势下,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,急于贴上"环保""可持续"标签,却忽视了声明背后的证据支撑与实践基础。事实上,欧盟监管机构对"沉默的合规"持宽容态度,对"虚假的宣传"则采取零容忍政策。因此,企业应建立"声明即承诺"的认知,在发布任何绿色宣传前,务必经过内部多部门审核与第三方专业验证,确保声明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与完整性。

具体而言,企业可构建"绿色声明五维核查体系":一是概念清晰度,避免使用"可能""或许"等模糊表述,确保消费者能准确理解声明含义;二是数据支撑度,所有涉及比例、指标的内容必须有可追溯的数据来源;三是范围完整性,明确声明所涵盖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,不隐瞒关键环节的环境影响;四是趋势一致性,长期减排承诺需配套阶段性目标与已达成的进展证明;五是第三方验证度,优先选择获得欧盟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评估,增强声明的公信力。

重点行业:紧盯ESPR法规的优先领域与动态更新

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(ESPR)明确将纺织品(尤其是服装)、钢铁、铝、家具、轮胎、床垫等列为优先监管产品,这些领域的中国出海企业需给予特别关注。以Shein所在的服装行业为例,ESPR法规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环保标准,还延伸至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、水资源利用、化学物质使用等全链条要求,未来可能进一步纳入产品回收体系的建设与废弃处理责任。

建议相关企业建立"法规跟踪-影响评估-流程调整"的快速响应机制:一是设立专职团队或委托专业机构,实时跟踪ESPR法规及各国实施细则的更新动态,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合规风险;二是对照法规要求,对现有产品设计、生产工艺、供应链管理进行全面评估,找出与标准的差距;三是将合规要求融入产品研发初期,例如服装企业可提前采用欧盟认可的可持续面料,钢铁企业可布局低碳冶炼技术,从源头降低合规成本。

4.合规战略:构建"预防-监测-应对"的全链条体系

从长期发展来看,中国出海企业需要将合规管理从"被动应对"转向"主动预防",构建系统化的合规战略。在预防环节,企业应将欧盟绿色法规要求纳入海外市场进入的可行性评估,在产品设计、品牌定位阶段就预留合规空间,避免后期整改的高昂成本。在监测环节,可引入数字化工具对生产、运输、销售等环节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,确保实际表现与声明内容的一致性,及时发现潜在偏差并调整。在应对环节,建立与欧盟监管机构的常态化沟通机制,在收到问询或处罚通知时,以专业、透明的态度配合调查,同时借助当地法律资源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5.在合规与发展中寻找可持续的平衡点

全球范围内,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从"道德倡导"上升为"法律义务",欧盟在这一领域的监管实践正引领着全球绿色治理的方向。Shein被罚事件并非个例,而是全球商业文明向"负责任 capitalism"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缩影。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——挑战在于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满足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,机遇则在于通过真正的可持续实践,提升品牌国际形象与长期竞争力。

未来,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,必然是一条合规与发展并行的道路。唯有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内核,将合规要求转化为技术创新动力,才能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,实现从"中国制造"到"中国智造"再到"中国可持续造"的跨越,最终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