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下半场将至,国产运动品牌的竞争格局已现新态势。安踏凭借多品牌矩阵持续领跑,李宁在调整中寻求突破,特步与361°则以亮眼增速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。

以下从业绩、利润、渠道等维度,对四大品牌的“中场表现”展开全方位解析,并提出前瞻建议:如何决胜2025下半场?

01四大品牌业绩全方位对比

1.零售收入增幅

安踏集团:多品牌协同效应持续释放,主品牌保持中单位数稳定增长,FILA以高单位数增速巩固中高端市场份额,而迪桑特、可隆等新兴品牌增速超60%,成为拉动集团增长的核心增量,多品牌矩阵的广度与深度优势进一步凸显。

李宁:全渠道实现低单位数增长,其中电商渠道以中单位数增速成为主要驱动力,而线下渠道承压明显——直营门店收入下滑,批发渠道仅微增,反映出线下场景仍需进一步优化。

特步:主品牌维持中单位数增长,旗下专业跑鞋品牌索康尼表现抢眼,增速超30%,凭借技术口碑和渠道拓展,带动整体专业跑步品类持续领跑细分市场。

361°:增速位居行业前列,主品牌与童装业务的线下渠道同比增长10%,电商渠道更是以20%的增速发力,线上线下协同推动整体规模快速扩张。

2.利润与运营效率

安踏:FILA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渠道优化,利润率逐步修复;迪桑特、可隆等品牌的高增长有望贡献增量利润,但需关注对Amer Sports的整合成本及协同效率,避免短期利润承压。

李宁:通过净关店45家优化渠道结构,并依托大采买体系加强费用管控,长期有望提升利润空间;但直营渠道的短期下滑仍对业绩形成拖累,需在效率与规模间找到平衡。

特步:索康尼的高增长及高端定位或带动整体毛利率改善,但主品牌7-7.5折的折扣率显示库存去化压力仍存,需通过精准营销和产品迭代缓解库存周转压力。

361°:超品店49家虽推高前期投入成本,但篮球鞋、羽毛球鞋等高毛利专业产品占比提升,叠加电商渠道的高效周转,有望对冲成本压力,保障利润稳定性。

3.渠道与库存

安踏:未直接披露库存数据,但凭借多品牌覆盖不同价格带和场景,风险得以分散,加上Arc#teryx等高端品牌的强溢价能力,库存压力相对可控。

李宁:存货周转情况未公布,但净关店策略已释放出优化库存和渠道质量的明确信号,后续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库存周转效率。

特步:主品牌库存周期为4-4.5个月,处于行业中等水平,整体库存健康度良好,但需警惕终端折扣对品牌力的潜在影响。

361°:未披露具体库存数据,但电商渠道20%的高增速有助于加速商品周转,结合线下超品店的体验式销售,库存去化能力有望持续提升。

02行业现状与品牌共性分析

1.共性特征

电商驱动成增长主引擎:四大品牌均呈现线上增速显著高于线下的态势,数字化转型成效凸显。其中,李宁电商渠道占比已超20%,361°线上业务同比增长20%,反映出品牌对DTC(直接面向消费者)模式的加速推进——通过私域运营、直播电商、会员体系等数字化工具,不仅降低了渠道成本,更实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捕捉,成为拉动业绩的核心动力。

专业品类成突围关键:头部品牌纷纷押注垂直赛道,以专业属性建立差异化认知。安踏聚焦篮球、户外等领域,依托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场景;李宁跑步品类同比增长25%,凭借科技赋能强化专业标签;特步通过索康尼巩固专业跑鞋市场优势;361°则深耕篮球、羽毛球等国民运动,以细分场景突破大众市场竞争。

国际化布局持续深化:国牌加速试探全球市场,路径各具特色。安踏通过收购Amer Sports(亚玛芬体育),将Arc#teryx、Salomon等国际品牌纳入体系,直接切入全球高端运动市场;361°则借助NBA代言人合作及海外赛事赞助(如马拉松、篮球联赛),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提升品牌曝光,逐步建立国际影响力。

2.差异化竞争

安踏:以“多品牌战略”覆盖全人群、全价格带,从大众市场(安踏主品牌)到中高端(FILA)再到高端专业(Arc#teryx、Salomon)形成完整矩阵。但当前需应对两大挑战:一是FILA增速放缓,需通过场景细分(如专业运动、日常穿搭)和产品创新维持增长;二是新兴品牌培育需平衡资源投入,避免对主品牌造成分流。

李宁:坚持“单品牌聚焦”策略,以国潮和科技为核心标签,但需突破双重瓶颈:一方面,产品创新需从“单点科技”(如䨻科技)向“全品类渗透”延伸,避免技术应用局限;另一方面,年轻化转型需跳出“情怀营销”,通过与Z世代的深度互动(如潮流跨界、电竞合作)强化品牌活力。

特步:在跑步领域构建了稳固壁垒,主品牌跑鞋市场份额领先,但第二增长曲线仍待发力。索康尼作为高端专业跑鞋代表,虽口碑良好,但渠道覆盖和市场认知度仍需拓展,未来需通过“专业+潮流”双路径提升规模,与主品牌形成互补。

361°:以“高性价比+专业基础”为核心竞争力,在大众运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但品牌溢价能力弱于头部。其优势在于下沉市场渗透深、性价比优势明显,但需通过技术升级(如篮球装备专业性)和场景拓展(如校园、赛事)提升品牌调性,缩小与头部的差距。

图片

03前瞻建议:如何决胜2025下半场?

1.安踏:需加速对Amer Sports(亚玛芬体育)的深度整合,不仅要实现资源协同,更要将旗下Arc#teryx(始祖鸟)的高端户外科技、Salomon(萨洛蒙)的专业运动性能技术,系统性反哺至主品牌,提升大众产品线的竞争力;同时需警惕FILA的增长天花板,可通过细分场景拓展(如运动休闲、专业训练)和产品创新,维持其增长动能。

2.李宁:应持续强化科技属性,以䨻科技为核心,延伸至更多运动品类(如跑步、篮球、羽毛球)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;重启“国潮2.0”战略,从单纯的文化符号叠加转向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,深化品牌内涵;在直营门店优化上,需平衡效率与规模,避免过度收缩导致市场覆盖不足,可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单店坪效。

3.特步:需进一步扩大索康尼(Saucony)的渠道覆盖,借助其专业跑鞋口碑向一二线城市渗透,同时下沉至高潜力新一线城市;主品牌可探索更多跨界联名破圈,结合潮流文化、运动IP或跨界领域(如户外、时尚),吸引年轻消费群体,强化品牌活力。

4.361°:可借NBA合作的持续热度深耕篮球品类,推出更多专业级装备(如球星签名鞋、团队款战靴),同时拓展校园篮球场景;超品店建设需从“单纯扩量”转向“体验升级”,通过运动场景模拟、互动科技装置、专属服务等,提升消费者沉浸式体验,增强品牌粘性。

行业趋势预判:

细分赛道内卷加剧:随着大众运动需求分化,户外露营、女性专属运动(如瑜伽、普拉提)、儿童体育培训及装备市场,或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焦点,品牌需提前布局细分场景。

科技成核心护城河:材料创新(如碳板跑鞋的性能迭代、超临界发泡技术的成本优化)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关键,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可能面临被边缘化风险。

全球化试探提速:东南亚(人口基数大、运动需求崛起)、中东(高消费力、赛事经济活跃)市场,凭借政策友好度和文化适配性,有望成为国牌出海的重要跳板,为品牌打开增量空间。

(注:以上分析基于公开数据,具体财务表现需待半年报详细披露后验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