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以“全民衣柜”著称的优衣库,如今正面临中国市场的严峻挑战。迅销集团最新财报显示,2025财年第三季度(2025年3月-5月),优衣库在中国内地市场收益同比下滑5%,经营溢利下降3%,成为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。而这一颓势已持续三个季度。
优衣库大中华区CEO潘宁将下滑归因于“高基数效应、异常气候、商场分化”三重外部压力。但分析师指出,2024年底创始人柳井正涉新疆棉争议言论的余波,叠加本土“平替”品牌崛起、女装尺寸缩小化、商品价格上涨及部分质量反馈下滑等因素,才是更深层诱因。
尺寸背叛:“全民衣柜”为何穿不进普通身材?
走进优衣库的试衣间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陷入一种微妙的自我怀疑:“是我胖了吗?怎么连优衣库也穿不下了?”
这种困惑并非个例。2025年夏季以来,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吐槽:一位身高165cm、体重55kg的女性拿起女装S码T恤,发现它竟比店内140cm的童装更窄小,领口“大得能塞进一只手掌”,腰部却紧勒得喘不过气。当她向店员询问宽松款,得到的回复是:“现在的设计就是偏修身。”
曾经以“无年龄感、无身材门槛”著称的国民品牌,如今让普通身材的消费者在货架前手足无措。
这种尺寸变化并非主观错觉。实测数据显示,2023年其女装XS码腰围已缩至57-63厘米,相比2010年的73厘米直接“瘦身”10厘米以上,相当于整体缩小了两个码数。
更隐蔽的是“标签欺骗”:同一款迪士尼联名T恤,中国版衣长比日本版短5厘米,被网友调侃为“裁掉一截的省钱术”。
而这种设计转向带来功能性失衡——短款露脐装抬手便露腰,低胸领口弯腰即走光,通勤族抱怨“上班像走钢丝”,而试图选购基础款的人发现,宽松T恤被挤到角落,断码严重,门店黄金位置全被紧身辣妹装占据。
当品牌不再提供安全感,老顾客开始另寻出路。部分女性转向优衣库男装区:“男款S码反而宽松舒适,口袋还更深”;有人翻出五年前的旧款,在二手平台抢购“古董级”宽松UT;更多人则彻底出走,转投国产UR、蕉下等主打全尺码包容的品牌。
优衣库的转型背后是流量经济的精准算计。2023年辣妹风T恤跻身销售TOP100,拉动大中华区同店销售额增长40%;小红书“辣妹穿搭”话题播放量破百亿,博主“挑战最小码”视频轻松收割流量。供应链层面,“短紧小”设计更利于清库存——批发商透露小码服装“一季可出货5万件”,而大码常滞销打折。更隐蔽的是“叠穿套路”:露脐装迫使消费者搭配高价开衫,后者定价149元比旧款涨50%;同款T恤基础版79元,辣妹版标价129元,毛利率立涨一大截。
然而短期红利难掩战略裂缝。2025年第一季度,尽管辣妹风销售额还在增长,基础款却同比暴跌18%,导致中国区收益整体下滑5%,成优衣库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。
更严峻的是信任崩塌。优衣库凭借“服适人生”理念崛起,强调“衣服是配角,人才是主角”,如今却让消费者为迁就衣服尺寸而焦虑。当门店用辣妹风筛选顾客时,也亲手拆毁了“包容性”护城河。
价格背叛:偷偷涨价,“性价比”优势遭受挑战
与尺寸争议同步出现的,是消费者对优衣库产品价格持续攀升的感知。自2020年以来,“优衣库悄悄涨价”等相关话题已多次登上热搜榜引发讨论。
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的价格上调路径分两种:一是部分同款商品直接提价;二是常规折扣活动的频率和力度有所减弱。有消费者调侃称:“以前500元装满购物车,现在只拎走两件毛衣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优衣库的涨价与中国服装产业链的成本走势形成倒挂。一位供应链从业者揭露:本土服装生产成本因激烈竞争持续压缩,但优衣库的零售倍率(成本价与售价比率)却从2.5-3倍飙升至4倍以上。
这种背离在原材料端尤为明显——尽管聚酯纤维2023年亚洲价格同比上涨32%,但中国工厂通过规模化生产已将基础款T恤成本压至25元左右,而优衣库同类产品仍定价99元。
这一价格变化正导致部分核心消费者向更具价格优势的“平替”品牌迁移。
“同样的新疆长绒棉,优衣库基础衬衫卖299元,而国产品牌‘初棉’定价159元,版型更宽松。”——从事金融业的李薇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,引发上千条“求平替”评论。
这种替代逻辑已被行业验证:采用同等面料和代工厂的竞品,只需将毛利率降低5%-8%,就能截留优衣库流失客群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标注“优衣库同源”的商品近半年销量增长210%,其中30岁以上女性消费者占比达67%,恰是优衣库曾经的核心复购人群。
优衣库并非未察觉危机。其引以为傲的供应链升级确实创造价值:与东丽合作研发的防静电摇粒绒,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单件成本压降40%;动态路由系统优化海运路径,使华东地区物流成本骤降。问题在于,这些“供应链溢价”未能穿透消费认知壁垒。当一件涨价的羽绒服吊牌上只印着“轻量保暖”,而未说明哪些地方进行了升级时,消费者看到的只是数字跳涨。
品质背叛:“耐穿”基因遭遇“次抛”现实
除尺码和价格外,优衣库部分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点。
社交媒体上,一位用户晒出两件同款UT的对比图:2020年购入的旧款历经五年机洗仍版型挺括,而2025年新款仅过水三次,下摆便扭曲成波浪状,肩线歪斜如抽象画。
更令人焦虑的是品控的随机性——有消费者购入三件同批次基础T恤,一件领口洗后松垮如荷叶边,另一件袖长莫名拉伸5厘米,仅有一件维持原貌,被戏称为“品质抽盲盒”。
这种波动直接冲击品牌核心价值。优衣库曾将“耐穿性”刻入基因:HEATTECH保暖衣宣称机洗50次不变形,牛仔裤采用“无压力弹力面料”满足通勤族长期穿着。如今却有消费者实测发现,2025年新款牛仔裤膝盖处仅穿着两周便鼓包变形,缝线处绽开蛛网般的毛球。
材料降级的蛛丝马迹藏在吊牌里:旧款棉混纺T恤标注“95%棉+5%氨纶”,新款悄然改为“82%棉+18%聚酯纤维”,后者虽降低成本却易卷边缩水。
一位代工厂员工透露,优衣库为配合辣妹风高频上新,将T恤生产周期从21天压缩至12天,后整理环节的“预缩水处理”被取消以节省成本。
而耐用性退化正引发连锁反应:小红书“优衣库避雷”话题中,35%的差评指向“次抛”问题——“129元买的设计款穿一季就报废,不如买39元平价货”。
更让人愤怒的是,同款摇粒绒外套,日本版洗后绒毛密实如初,中国版三次水洗后结块板结,第三方检测显示后者纤维强度低22%。
当品牌将资源倾斜向光鲜的联名款与辣妹装,那些沉默的基础款,正在看不见的角落经历着品质的无声坍塌。当消费者捏着那件洗过一次就缩成童装尺码的T恤时,质疑的不仅是产品本身,更是优衣库曾经引以为傲的“品质护城河”。
结语:
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下滑,每一步都有迹可循。中国市场从来不缺服装品牌,我们有太多的选择,凭什么要为一个不尊重中国消费者的品牌付费呢?
优衣库若想重获中国市场信任,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花哨的联名或更紧的尺码,而是回归其赖以成功的根本:衣服本该服务人,而非人服务衣服。重建那被自己亲手松动的“包容性、性价比、高品质”三角基石,才是止跌回升的正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