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踏是“抄袭”都懒得抄了,直接买下整个品牌库。

从2009年拿下FILA中国经营权,到2019年吞下亚玛芬体育(始祖鸟、萨洛蒙母公司),再到2025年豪掷2.9亿美元收购德国狼爪,安踏的“买买买”称得上“疯狂”二字。

但问题来了:靠收购堆出来的“品牌帝国”,真配得上“成功”二字吗?

图片从“批发商“到全球第三

回想十年前,安踏还是那个闷头做批发生意的“老实人”。

2009年,安踏以4.6亿元的代价从百丽手中拿下意大利品牌FILA在大中华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专营权、彼时的FILA在中国的门店只有50家,亏损3218万。

但安踏愣是靠“高端化+运动时尚”的定位,2018年就让FILA的营收突破100亿元,成为中国运动品牌中的现象级存在,2021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至218亿元,占据安踏总营收的半壁江山。

尝到甜头的安踏彻底放飞。2019年花371亿收购亚玛芬体育,拿下始祖鸟、萨洛蒙、威尔胜等一众高端品牌;2025年又砸2.9亿美元买下德国狼爪,填补中端户外市场空白。

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效果是炸裂的。3月19日,安踏集团公布了一份震撼行业的成绩单:安踏集团2024年业绩创新高,营收首破700亿达708.26亿,增13.6%,利润165.95亿增8%,亚玛芬营收377.52亿,二者年收入达1085.78亿,跻身全球第三,把李宁、特步等老对手远远甩在身后。

这不全是“买买买的”功劳,而是得益于安踏能把“收购-赋能-再收购”的循环玩成了印钞机。

以始祖鸟为例,这个曾被消费者吐槽“土味登山服”的品牌,被安踏重新包装后,在北京SKP开出“博物馆级”门店,一件冲锋衣卖到8000元还供不应求,直接对标北面、加拿大鹅。

而狼爪这个曾在中国萎缩到不足200家门店的“过气网红”,在安踏手里不到半年就重启直营,门店数翻倍,客单价直接拉到1500元。

这些仿佛上演了“品牌复活术”,安踏的厉害之处,是在于它把“买买买”玩成了战略。

主品牌安踏守住大众市场,用199元的速干衣在抖音爆卖,和探路者、骆驼抢下沉市场;FILA专注运动时尚,联名Gucci、开快闪店,收割都市白领;始祖鸟、萨洛蒙死磕高端户外,一件滑雪服卖到2万还断货;狼爪则填补“轻户外”空白,瞄准城市通勤族。

从一线城市奢侈商场到县城超市,从抖音9.9元冰袖到北京SKP“博物馆”,安踏的渠道渗透力强得可怕。

但这种“全价位、全场景、全人群”的覆盖,真的无懈可击吗?我想,恐怕不会。举个例子,始祖鸟的消费者会因为它是安踏旗下而买单吗?他们买的是“鸟标”代表的专业户外身份,是“穿始祖鸟=中产标配”的社交货币。

现在看,安踏越成功,越像是一个“大号MCN公司”——靠买流量(品牌)赚钱,却造不出自己的“顶流”(核心品牌文化)。

并且,2025年的户外市场,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“变革”,当“买办”遇上“泛户外”,安踏的下一战怎么打?

露营、滑雪、徒步从“专业硬核”变成“泛户外休闲”,消费者既要功能性,又要时尚感。优衣库、蕉下这些“轻户外”玩家正疯狂抢市场,而安踏的“专业户外”标签反而成了枷锁。

始祖鸟的冲锋衣再好,也打不过蕉下99元的防晒衣;萨洛蒙的滑雪鞋再专业,也干不过优衣库的“都市通勤户外系列”。

而同时,安踏不是没意识到危机。2024年,它让可隆联名潮牌推“环保露营”系列,让迪桑特用冬奥运动员代言搞“机能时尚”,甚至在拼多多卖99元特供款防晒冰袖。

但这些动作,更像是“补作业”而非“创新”。

安踏真正的挑战在于,能否从“收购品牌”转向“孵化品牌”?能否让主品牌安踏摆脱“低端批发”的标签,像李宁那样靠“中国李宁”系列杀进高端市场?

毕竟,靠“买”堆出来的帝国,终究缺了点底气。当消费者说起耐克会想到“Just Do It”,说起阿迪达斯会想到“Impossible is Nothing”,说起安踏呢?是“买遍全球”的土豪,还是“中国运动品牌之光”?这个答案,安踏必须自己写。

安踏的“买买买”战略,像一场豪赌。它用资本快速堆砌起一个品牌帝国,却也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了。

要么证明“收购也能造灵魂”,要么沦为一个永远在“买流量”的MCN公司。

2025年的户外市场,2400亿的蛋糕是足够大的,但分蛋糕的规则,正在从“谁买得多”变成“谁更懂中国消费者”。

安踏,你准备好了吗?我们希望看到一个“令我们自豪的民族品牌”!

图片抄底、包装、套现,下一个风口在哪?

这个从福建晋江走出来的运动品牌,如今已是全球第三大体育集团,手握FILA、始祖鸟、萨洛蒙等一众“网红品牌”,甚至能让濒临破产的外国品牌起死回生。

但安踏的崛起,“很大程度”上靠的不是“本踏”自己,而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“捡漏”大戏。

这都要从安踏的“捡漏”哲学说起,2025年,德国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(狼爪)以2.9亿美元被安踏收购,较2019年Topgolf的4.76亿美元收购价便宜近40%。这并非安踏首次“抄底”。

FILA、迪桑特、可隆、始祖鸟、萨洛蒙……这些如今风光无限的“运动潮牌”或“中产三宝”,当年无一不是濒临破产或小众边缘的“烫手山芋”。

安踏的操作与MCN机构孵化网红如出一辙:选品(低价收购濒危品牌)— 定位(挖掘欧美血统故事)— 流量(明星联名+小红书种草)— 变现(DTC渠道提价)。

以FILA为例,2009年收购时年亏损3000多万,2021年营收达218亿元,成了安踏的“现金牛”;始祖鸟从“直男审美”变身高奢户外,2024年始祖鸟营收突破20亿美元;萨洛蒙借山地越野潮成“户外潮人标配”,2024年前三季度,萨洛蒙所属的户外用品收入12.41亿美元,同比增长8%。

安踏的“捡漏”哲学,本质上是用中国市场的消费偏好,激活欧美品牌的“沉睡资产”。中国消费者对“洋品牌”的溢价接受度,远高于国产品牌。特步收购索康尼、迈乐后营收连年攀升,正是这一逻辑的最好印证。

“血统崇拜”与“去安踏化”,年轻人爱的究竟是谁?

安踏深谙中国消费者的心理,年轻人追逐的是品牌的欧美血统,而非安踏本身。

因此,旗下品牌门店与官网刻意淡化与安踏的关联,转而强调“加拿大户外”“法国滑雪基因”“意大利百年传承”。

这种“血统背书”策略成效显著,2024年安踏集团营收708.26亿元,收购品牌贡献超50%,主品牌仅占47.3%。

但悖论在于消费者为“洋品牌”溢价买单,却对安踏的“套路”心怀不满。

安踏的回应是“多品牌独立运营”,不共用设计团队,但统一改造渠道(如DTC直面消费者模式),提升终端效率。这种“既当爹又当妈”的模式,让安踏在享受“洋品牌”红利的同时,也避免了品牌形象的混淆。

可年轻人对安踏的“套路”并非毫无察觉。

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调侃:“安踏就像一个‘网红孵化器’,进来一个破产品牌,出去一个网红品牌。”

但调侃归调侃,安踏的运营能力确实让人佩服。毕竟,能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品牌起死回生,还能卖得比以前更好,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。

买买买与内生孵化,谁更胜一筹?

安踏的“外向收购”与李宁的“内生孵化”,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。

安踏通过欧美品牌资产狙击消费偏好,毛利率从2008年的37%升至2024年的52%,反超李宁成中国第一、全球第三;而李宁押注“单品牌高端化”,推出“LI-NING 1990”轻奢线,却因库存压力、毛利率下滑陷入增长困境,2022年起营收增速腰斩。

行业数据显示,中国消费者对欧美小众品牌的溢价接受度,仍远高于国产品牌。特步收购索康尼、迈乐后营收连年攀升,再次印证了“外来面孔更容易赚钱”的现实。

但安踏的“买买买”模式也并非没有隐患——主品牌乏力、FILA失速、依赖资本游戏,这些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。

安踏主品牌在跑鞋、篮球鞋领域缺乏爆款,被HOKA、索康尼等新晋网红挤压,年轻消费者难忆代表产品;FILA曾占集团半壁江山,2022年起毛利率、经营溢利率三连降,2024年增速放缓至个位数,被视为“转型包袱”;2024年安踏净利润中,亚玛芬上市带来的非现金收益占比52.4%,剔除后实际增长仅7.1%,暴露出“收购—包装—套现”的增长不可持续性。

下一个风口在哪里?安踏的“高端户外”押注(滑雪、露营)已见顶,但骑行、跑步等全民运动领域仍缺话语权。

而2024年财报发布后,安踏股价却跳水7%,市场担忧是:亚玛芬旗下品牌规模仅占集团15%,难填FILA缺口;全球布局薄弱,亚玛芬海外收入不足10%,全球化战略待验证;“网红品牌”生命周期有限,若潮退(如中产消费降级),安踏的“爆款制造机”能否持续?

更“深”问题在于,安踏的多品牌战略已现资源内耗迹象。旗下超20个品牌,产品线和价格带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叠,内部资源争夺战一触即发。

2019年收购亚玛芬后,安踏集团负债总额从79亿元飙升至202亿元,至今仍在这笔债务的重压之下。同时,多品牌战略也让SKU数量翻倍,存货压力剧增,2024年存货规模突破至107.6亿元,占总营收规模的约七分之一,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130天,明显高于李宁的90天和特步的105天。

是“捡漏王”,抑或是“运营大师”?

从晋江代工厂到全球第三大运动集团,安踏的“爆改网红”模式成就了神话,也埋下隐患。当“捡漏”越来越难(优质标的稀缺),当消费者对“洋血统”审美疲劳,安踏能否让“本踏”成为真正的“至爱品牌”?

安踏董事长丁世忠曾放言:“不做中国的耐克,要做世界的安踏。”但如今看来,安踏主品牌在国际上认知度并不高,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也未曾展示。虽然安踏集团总规模已经排到了全球第三,但对比耐克集团、阿迪达斯集团的主品牌知名度和海外市场占比,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。

也许若干年以后,面对已经成为巨无霸的安踏,中国消费者最大的遗憾,正是如今模糊了面孔与基因的发展路线。作为世界前三的中国体育用品集团,被广泛记住的不是中国品牌形象和产品技术,而只有财大气粗的买买买而已。

毕竟,收购的尽头是运营,而运营的本质,是让每个品牌长出自己的“灵魂”。

图片安踏别掉队!看欧莱雅、LV等巨头如何靠主品牌“撑场”

换句话说,安踏需要“重走花路”。

比如,你以为,那些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是“单打独斗”的孤胆英雄吗?

其实,它们很多都是“家族企业”里的“兄弟姐妹”,而且,这些“家族”能枝繁叶茂,靠的可不是“雨露均沾”,而是主品牌这个“老大哥”的硬核实力。

安踏想当“MCN式”品牌帝国,先需要看看这些“前辈”是怎么把主品牌“立住”的。

先说美妆界的“超级家族”——欧莱雅集团。

你以为它只有“巴黎欧莱雅”?其实,兰蔻、YSL、阿玛尼、赫莲娜……这些高端线全是它家的。

更夸张的是,从专业美发(卡诗)到药妆(理肤泉),从平价到奢侈,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超过500个,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。

但无论子品牌多风光,“欧莱雅”这个主品牌始终是“定盘星”。

2025年2月7日,法国欧莱雅集团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数据。财报显示,欧莱雅集团在2024年取得了销售额434.8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3291.9亿元)的佳绩,同比增长5.6%;营业利润高达86.88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657.84亿元),同比上涨6.7%。作为国际美妆领军企业,欧莱雅集团四大业务部门在过去一年均实现了增长。其中,皮肤科学美容部表现尤为亮眼,以9.8%的同比增速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板块,贡献了70.27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532.41亿元)的销售额。

再看快消界的“全能选手”宝洁集团。

从海飞丝、潘婷到SK-Ⅱ、OLAY,从帮宝适到吉列,宝洁旗下品牌超过300个,覆盖日化全领域。

但它的“核心武器”是什么?是主品牌的“信任背书”。比如,消费者买SK-Ⅱ可能冲着“神仙水”去,但潜意识里会想:“宝洁出的,质量有保障。”

这种信任从何而来?从主品牌长期积累的口碑和技术实力。宝洁每年研发投入超20亿美元,专利数量全球领先,主品牌的技术“底气”,让子品牌能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快速崛起。

再“探”汽车界的“巨无霸”大众集团。

从大众汽车到奥迪、兰博基尼,从保时捷到宾利,大众旗下品牌涵盖平民车到超跑,但主品牌“大众”始终是“压舱石”。

2024上半年,大众集团共卖了434.8 万辆,同比下滑0.6%,从品牌来看,大众的“核心品牌”,也就是大众、斯柯达、西雅特/Cupra 表现还是可以的,上半年卖了311.7 万辆,同比增长2.3%,占大众集团销量的71.7%。

为什么?

因为主品牌代表了“可靠、亲民、技术扎实”。消费者买大众车,买的不仅是车,更是对“德国工艺”的信任。这种信任,让大众能轻松孵化出高端品牌(如奥迪),也能让子品牌(如斯柯达)借势成长。

家电界的“老大哥”海尔也深谙此道。

从冰箱、洗衣机到空调、净水器,海尔旗下品牌众多,但主品牌始终是“技术标杆”。

比如,海尔的“全空间保鲜”技术、自清洁空调技术,都是先在主品牌上打响,再推广到子品牌。

海尔智家2024年年报显示,其营收达2859.81 亿元,主品牌贡献值高,且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。主品牌不“立住”,子品牌只能“各自为战”,难成气候。

比亚迪的“逆袭”也说明问题。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,从比亚迪到腾势、仰望,比亚迪的主品牌从“性价比”转向“技术领先”,靠的是刀片电池、DM-i混动等核心技术。

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超300万辆,单车均价突破15万元,彻底摆脱“低价”标签。主品牌“站得稳”,子品牌才能“向上冲”。

回到安踏,它旗下有斐乐、始祖鸟等众多品牌,但主品牌“安踏”的声量是否足够?数据显示,2024年安踏集团实现营收708.26亿元,其中,安踏主品牌营收335.22亿元,主品牌占比不足50%,且高端市场认可度仍需提升。

对比欧莱雅、大众、海尔,安踏的主品牌还需更“掷地有声”!

无论是技术投入、品牌故事,还是消费者心智占领。毕竟,子品牌是“翅膀”,主品牌才是“心脏”;翅膀能飞多高,取决于心脏有多强。

所以,安踏想当“MCN式”品牌帝国?先让主品牌“站稳脚跟”吧。毕竟,伟大品牌的底气,从来不是“子品牌多”,而是“主品牌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