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资产模式成了Kappa的致命软肋。

6月底,运动服装品牌Kappa母公司中国动向发布了最新年报,在截至三月末的完整财年里,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.7%,降至16.8亿元。

虽然公司成功扭亏为盈,归属于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达到2.07亿元,但细看财报不难发现,扭亏的关键并非来自Kappa业务——公司投资净收益达2.71亿元,而运动装备业务的经营盈利仅为0.51亿元。核心品牌Kappa销售额同比下降4.4%,至15.66亿元。

过去那个曾经让耐克、阿迪达斯忌惮的“背靠背”,似乎真的靠不住了。

回溯Kappa在中国市场的起点,可以来到2002年:这个意大利品牌初入中国时,由李宁公司担任中国区总代理。2005年底,中国动向创始人以3500万美元买断Kappa在中国内陆和澳门的永久经营权。

中国动向给Kappa选择了轻资产的运营模式,简单来说就是将生产环节外包,零售交给经销商。如此,母公司的资源和精力更能集中到研发与品牌这两个高附加值环节。定位上,当其他运动品牌专注于专业运动领域时,Kappa大胆选择了“运动时尚”路线,与对手们区别开来。

明确的战略让Kappa在中国的销售额一度飙升至40亿元级别,线下门店数量打近4000家。 “要挣钱,卖Kappa”成为了2010年前后体育用品经销商的赚钱口诀。

从今天巨大体育巨头格外重视直营建设就可看出,轻资产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。助推Kappa快速扩张的轻资产模式缺陷也十分明显:只能同甘,不能共苦。销售一旦乏力,经销商们就会无情退出,没人给Kappa兜底,更没人帮助中国动向执行Kappa的长期战略。

动向

随着经销规模的缩水,产品质量问题也接踵而至。据公开资料,Kappa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多次被行政处罚。2023年10月,另一款背提包问题导致罚没超5万元;2024年4月,Kappa因一款背提包振荡冲击性能不合格被罚没1.3万元。

品牌定位的摇摆进一步加剧困境。风水轮流转,2020年代的消费者偏爱的专业性突出的运动品牌。Kappa试图回归专业运动领域,但消费者认知已固化。曾经的“运动时尚”定位被众多后来者模仿和超越,而专业运动领域的技术积累又显不足。

要打网球,选Wilson。打羽毛球,选YONEX。踢足球,选耐克彪马。Kappa不会是被优先选择的那一个。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高科技面料、可持续材料的市场环境下,Kappa的产品迭代显得缓慢。缺乏核心技术创新支撑,使其在高端市场难以抗衡耐克、阿迪达斯,在性价比市场又无法与安踏、李宁和特步竞争。

2022财年,中国动向亏损约17.83亿元,2024财年仍亏损6.39亿元。尽管最新财报显示扭亏为盈,但运动装备业务仅贡献0.51亿元经营盈利,与投资业务2.71亿元净收益形成鲜明对比。

面对颓势,Kappa并非没有努力。品牌曾启动转型计划,尝试通过签约韩国明星权志龙(GD)进行品牌重塑,并推出多款跨界联名产品。这些举措在声量上短暂吸引了关注,却未能转化为实际销售提升。

渠道策略的调整同样困难重重。中国动向曾试图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力,但积重难返。2025财年报告显示,Kappa品牌店铺零售流水连续下滑,全年录得中高单位数下降。

对于中国动向,专业户外领域还存在机会。中国动向收购的日本菲尼克斯(Phenix)品牌,专注滑雪、航海专业服装领域,这一资源尚未充分开发,或成为突破口。遗憾的是,短时间内,这一业务的规模还不能代替Kappa在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
品牌定位、营销策略、渠道选择,几乎每一处都有隐患。Kappa要站起来,需要的是彻底的、见血的改革。

这也是历史上所有起死回生的品牌都要经历的过程。